当前位置:首页>>读书

什刹海古今谈——张永和 张田(2)

【发布时间】:2006-07-03

  在前海附近(今前海西街17号),有一处极著名的大宅院,即前清的恭忠王府。此府原是乾隆皇帝宠臣和珅的宅邸,其获罪抄斩后,宅邸一部分归和珅的儿媳、皇帝之女和孝公主居住,另一部分赐给了嘉庆皇帝的哥哥永▲做庆王府,后又被清咸丰帝赐给其弟恭亲王居住。王府分为府邸与花园两大部分,分中、东、西三路,由多个四合院组成。王府花园名为“萃锦园”,中有三绝:西洋门(据说在当时北京只有三个)、御书“福”字碑、室内大戏楼。“萃锦园”不但景色迷人,更引人注目的是园中许多景物与《红楼梦》中的大观园相似,后人多认为《红楼梦》中的大观园就是依此园写成的。这座王府二百年来历经沧桑,著名学者侯仁之先生曾说“一座恭王府,半部清代史”,可见其历史与文化价值。
  将前海与后海连接在一起的是座小巧玲珑的石桥,形状颇似一个倒置的元宝,故得名银锭桥。初建年代已无从考证,但明代的史料上已有了明确记载。《燕都游览志》描绘:“城中水际看西山第一绝胜处也。桥东西皆水,荷芰菰蒲,不掩沦漪之色,南望宫阙,北望琳宫碧落,西望城外千万峰,远处毕露,不似净业湖之逼且障也。”因此“银锭观山”成为了燕京小八景之一。此外,还有一景:民国期间时局动荡,当时政府无暇疏浚河道,湖里的淤泥高于桥西水底,水便从东流向西,形成了“银锭观山水倒流”的特殊景观。
  数百年来,后海为人津津乐道的是一府一寺。府是后海北沿的醇亲王府。该府规模宏伟,环境幽雅,原为清康熙帝宠臣、大学士明珠府邸,后清乾隆帝将该府赐给其擅长书法的第十一子成亲王永,最后又成为光绪帝生父奕▲、宣统帝生父载沣两个醇亲王的王府。由于奕▲父子两次扩充改建其府,先后共花掉清国库十六万两白银,可见其工程糜费民脂民膏之巨。该府房屋众多,范围广大,结构精巧,画栋雕梁,非一般王府可比。王府西侧为鉴园。园中假山亭榭,池塘花木,风景宜人。寺为醇王府附近鸦儿胡同内建于元代的广化寺。建寺时间约为公元1342年前后,距今近八百年,是北京著名的佛教十方丛林。过去每到阴历七月十五的“盂兰盆会”(俗称“鬼节”),什刹海周围的寺庙都要扎法船、放焰口、奏佛教音乐诵“大悲咒”、“往生咒”等经文,超度无家可归的亡魂。附近的百姓们也学着庙里法船的样子做了许多小河灯,趁着僧人做法事的时候放到湖中寄托对亡者的哀思。后来“盂兰盆会”逐渐成为了一种带娱乐性的活动,放河灯也成为什刹海一年一度不可缺少的景观。
  过去的什刹海桥多、庙多,除现存的银锭桥外,一条不长的月牙河上就架了七座桥。最有名的为最北面的李广桥。李广是个太监,因得明孝宗宠爱,建豪宅于此。豪宅四面环水,为出行方便特建此桥。今月牙河已荡然无存,代之的是一个叫羊房胡同的小巷。李广桥也做为街巷名称而保留下来。什刹海周围的寺庙更是数不胜数,兴盛时达二三十座,故流传着“什刹海因周围的十座庙宇而得名”一说。积水潭北岸的净业寺,因景色优美成了文人荟萃之所,清代的“词坛巨匠”纳兰性德有一首词描写寺内荷花之盛:“藕风清,莲露冷,断虹收。正红窗,初上帘钩,田田翠盖,趁斜阳,鱼浪香浮……”此寺周围还有太平庵、德胜庵、兴德寺、莲花庵、镇水观音庵等,现存的唯有镇水观音庵了(建于明永乐年间,清乾隆二十六年更名为汇通祠)。
  名人故居多,也是旧什刹海的一大胜景。像梁漱溟、萧军、陈垣、田间等居家都散落其中;像白石老人、老舍、溥心余、张大千、张伯驹、张中行、侯宝林、黄宗江、刘心武等名士才子也曾被这海子的秀丽婀娜风光所吸引,都筑室于此,长久地呼吸过这片土地潮润的空气……
  俱往矣,历史掀开了这后三海上新的一页。(待续)